【江山藝改所開幕展:活色‧生畫‧展】6/9至7/15止(駐村藝術家涂毓修參展)
  •  972
  •  2013-05-27

 

  • 藝術家 Artists/

    王若涵 《黑白對食》
    賴怡璋 《空氣繪畫》
    涂毓修 《生活永遠在一邊拋棄一邊繼續》

     

  • 策展人 Curator/

    柯裕嘉 KO Yu-Jia

     

  • 開幕表演 Opening Performance/

    2013.06.09 (日) 15:00

     

  • 展覽期間 Date/

    2013.06.09 - 07.15
     

  • 地點 Venue/

    江山藝改所 (新竹市江山街17-4號)免費入場 Free Admission

     

  • FB活動: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172550866240319/
     

  • 對我而言,這是一個關於時間的實驗。有些時候我們著迷於當下,發生的那個片段,過程,路上的風景,那時那刻,我們真正活著;有些時候我們則著迷於永恆,把時間延長,堆疊,保存,風乾後切片展示、蒐藏、販賣,時間流中,彷彿永生不死。

    於是便有了這個展覽的概念:「活色‧生畫‧展」強調了展演的「活生生」,除了活人、活物,當下創作的靈光也是活的,這一切只為突顯隨之而來的,「死寂的展覽」這樣的形式。一般而言,當藝術家創作完成,在素雅的空間裡掛上作品,無論是一張畫、一幕影甚至一個物件,展覽空間也隨之成為金字塔,觀眾往往只能找尋圖坦卡門的面具,而不知道國王的真面目。

    不過必須澄清的是,這個關於時間的實驗無意將「生」與「死」對立,也無意貶抑「死亡」(在宗教意涵上,死亡通常意味著再生),更無意讓「現場」與「展示」成為矛盾;這麼說吧,我所嘗試的,是串接兩者,讓創作的結束也是展覽的開始,中間沒有所謂的「佈展」(閉門不見客)作為緩衝空窗,觀眾可以一口氣看見藝術家創作、呈現/擺放作品成為展覽的連續過程,既體驗藝術創作與展演上的歷時性,也得以見到創作與展覽之間黏合的可能。

    但我知道現實的狀況是,也許有人只能來到「活」的現場,也許有人只能看到「死」的展覽,要能讓觀眾串連兩者實屬難事,不過,也就是這種「沒有看完整個展覽」的遺憾感,可以讓人對展覽未知的另外一半保持好奇,並思考為什麼我們總在「現場」與「展覽」二擇一?為什麼藝術展演總在切割時間,讓它變得破碎而斷裂?

    有沒有可能,創作既是活體又是古物,而觀眾既是活體解剖師,也是考古學家?

     

  • 交通方式/

    【大眾運輸】
    火車站出口出來,沿著左前方林森路直走約100公尺,於左手邊「台灣銀行」前搭乘大遠百免費接駁車,在第三個停靠站(中山路北門街口)下車,往前直走約50公尺右轉仁德街(地標為貢茶),直走約50公尺左轉江山街,找到13號及15號之間的防火巷,進入巷子約15公尺右手邊即為本空間正門。

    【步行】
    火車站出口出來,沿著左前方林森路直走,看到右手邊的「南門醫院」後右轉復興路並直走東門街,看到城隍廟前廣場往正前方找到仁德街(地標為貢茶),進入仁德街直走約50公尺左轉江山街,找到13號及15號之間的防火巷,進入巷子約15公尺右手邊即為本空間正門。(約15~20分鐘)

    【詳細地圖】
    http://www.facebook.com/photo.php?fbid=416806951750652&set=a.416806948417319.1073741832.401184409979573&type=1&thea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