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.釉.變 - 呂琪昌.張桂維.羅紹綺 漿釉天目聯展
  •  990
  •  2011-09-09

活動宗旨 

 天--天目茶碗,
 常用於宋代流行的「鬥茶」飲法,
 鐵結晶因光照角度不同,
 而顯出奇妙的色彩變化

 

 釉--三位陶藝家潛心於天目漿釉之鑽研,
 或採環保澄泥、或採自農田含鐵土石、或將氧化鐵燒製發揮極致

 

 變--漿釉在火流中產生不同驚喜-
 油滴、鷓鴣斑、兔毫、閃金、閃銀、閃藍…
 掌中茶碗乾坤,變化之妙…

 

 

 活動內容 

  天目釉瓷是黑釉瓷的統稱。曾在宋元時期蔚為風潮,在明清之後沒落消失,近代有些陶藝工作者又致力研發。宋朝建窯之黑釉盞(茶碗)最為人所熟悉及讚賞。天目一詞的由來目前普遍的說法是:宋時,日本留學僧人前往浙江西北部的禪林聖地天目山等地學習佛理,將中國當時的品茗之道及當時使用的茶碗傳進日本,茶道在日本遂開始盛行,所使用的茶碗也被稱為天目碗,此成了黑釉茶碗的通稱。

  天目茶碗所使用的“泥漿釉”,即為中國古代高溫釉二大系統之一;但泥漿釉原料之易熔黏土的不易取得或來源不穩定,使得此一傳統在現代,尤其是臺灣幾乎已成為絕響。

  陶藝家呂琪昌與羅紹綺,不畏傳統漿釉取得之繁瑣耗時,承襲古時陶藝工作者-師法自然、取之於自然的創作精神;致力於漿釉之研究。呂琪昌的環保澄泥釉,源自石門水庫淤泥。因由水庫淤泥乃經由河水長時間之漂攜而沉積,其歷程宛如陶瓷業黏土處理之“水簸法”過程,粒徑極為細緻。其不僅解決漿釉的來源,也提供釉藥開發之本土且經濟、環保的有效途徑。羅紹綺十多年來以漿釉為創作軸心;採集農田含鐵土石,潛心泥漿釉之調配與燒製。這種傳統東方釉藥所呈現出的溫潤多變、釉質的高雅渾厚,也使得他作品有股來自大自然中土地的生命力及溫厚敦實,並屢獲國內外獎項青睞:大墩美展工藝類第一名與韓國陶藝雙年展入選,均足見傳統漿釉天目魅力歷千年不衰。

  張桂維曾師事陶藝大師林葆家教授與吳毓棠教授學習釉藥,打下了扎實的釉藥基礎。歷經15年苦心鑽研油滴天目釉色,經過幾百窯的不斷試驗,多年來從試驗宋代油滴天目到日前終於突破傳統油滴天目,幻化出「金彤油滴天目」,作品靜謐貴氣,可謂將氧化鐵燒製發揮極至;不難想望何以宋時以建盞專供宮廷使用。

  傳統陶藝較之時下流行的現代陶,設有更多的規範門檻,若非經過紮實的基礎工夫訓練,無法掌握「陶」與「藝」的本質與之間的均衡。三位陶藝家勇於選擇更困難的創作道路,看似單純內斂的作品,經過採集與無以計數的試驗方得以調製出不同的釉藥,在燒製中的火力掌控得宜,方得以讓漿釉天目重現過去多元而精彩的面貌:油滴、鷓鴣斑,閃金、閃銀、閃藍…,令人領略:掌中茶碗乾坤,變化之妙…

 

 

 相關資訊 

 開幕茶會:2011/09/16 (五) 13:00

 展 期:2011/09/09~2011/10/15

 地點:臺藝大畫廊

 開放時間:每周一~六 10:00~16:00 (周日及國定假日休館)

 聯絡電話:02-8275-1414 #215、216

 BLOG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ntuagally

 

 

 時間地點 

 活動時間:2011/09/09 10:00~2011/10/15 16:00

 活動地點:臺藝大畫廊

 地  址: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2段28號(臺藝大文創園區內)

 交通資訊:http://portal2.ntua.edu.tw/ccid/traffic.html